想必大家对抗震支架一定不感到陌生了吧?那您知道单管侧纵向抗震支吊架系统吗?是不是觉得这个名词太过专业了?不错,这确实是一个比较专业的词汇。虽然你可能对这个名词感到陌生,但你一定受益过这款抗震支吊架带来的安全保护,今天河北一百将与您分享单管侧纵向抗震支吊架的安装流程。首先给不太清楚单侧管侧纵向抗震支吊架的朋友们介绍一下,使大家了解一下这个概念。单侧管侧纵向抗震支吊架的使用是为了确保管道系统的安全运行。它所运用的方面有:地下综合管廊、暖通、机电抗震、地铁和给水及消防等。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单管侧纵向抗震支吊架系统各大部件的安装流程。第一,后置式管架安装流程。此安装流程涉及到锯齿状结构,即采用机械连接锁键。此连接能够有效防止槽钢与螺母之间滑动导致的支架变形或完全损坏等不良后果,以此来保证产品的使用时间与效果达到更完配的标准。第二,槽钢及其配件安装流程。其中使用通用管夹和两片式的管夹以及橡胶垫。一般情况下,管道是用管夹固定的,橡胶垫是放在中间,起到了反斜面和反冲击的作用的同时起到防滑、防震作用。而通用管夹一般用于轻型管道。第三,管夹的安装过程。在安装管夹时,需要将支架嵌入槽钢螺母中,同时旋转四分之一周,在槽钢的特定位置嵌入螺母,目的是使螺母固定在槽内特定位置,同时保证在相同情况下,其他的连接件可以更为便利的进行安装与拆解。以上便是单管侧纵向抗震支架系统部件的安装流程。
国内抗震支架市场厂家数量迅速增加、市场产品良莠不齐。 自《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于2014年10月9日发布,2015.8.1起正式颁布实施以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并因早期制造行业的价格虚高,各行各业纷纷加入到抗震支架制造行业,随之造成市场价格体系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深化设计不按国家规范执行,造成诸多安全事故及事故隐患,劣质的产品质量和不按规范的深化设计势必在建筑工程中潜藏着极其危险的安全隐患。部分施工行业对抗震支架的认识模糊,质量意识淡薄。 根据抗震支架制造工厂市场一线员工的市场反馈,所接触的部分机电安装、水电安装、消防工程等施工方,甚至部分公建项目甲方都认为:“抗震支架技术含量低"、"以前用角钢也很好啊“、“坑钱的东西”、”不是国家规定要对付,谁会装抗震支架!”,果真如此么?我们来分析下:抗震支架是什么?有什么用途?抗震支架是限制附属机电工程设施产生位移,控制设施振动,并将荷载传递至承载结构上的各类组件或装置。经抗震加固后的建筑给水排水、消防、供暖、通风、空调、燃气、热力、电力、通讯等机电工程设施,当遭遇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发生时,可以达到减轻地震破坏,减少和尽可能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从而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目的。机电抗震支架是限制附属机电工程设施产生位移,控制设施振动,并将荷载传递至承载结构上的各类组件或装置。何谓建筑机电抗震?指的是管道、风道、电缆桥架等机电设施的设计抗震,在标准颁布之前,国内对于机电设施的保护,沿用的都是承重支撑系统,主要起到承重的作用,基本上是没有考虑抗震设计,给系统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其抗震支撑的主要目的就是安全,即把地震所造成的生命与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通俗地来讲,这类产品我们又称之为抗震支吊架。关键用途:1.减轻因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影响。地震中建筑机电设备的损坏(消防管道、喷淋系统、排烟系统、电气等系统)会直接导致消防功能的失效。从而引发火灾,浓烟等次生灾害。使伤亡人数大大增加。甚至超过建筑物倒塌等直接灾害导致的伤亡数量。2.地震时有效保护机电系统,确保震后快速恢复工作状态。国家对建筑机电抗震支架的强制性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十五条规定,“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该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技术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医院、学校、大型商场、居民住宅小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于2014年10月9日发布,于2015.8.1起正式颁布实施,并做了如下强制规定:1.0.4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6度以上地区的建筑机电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计。5.1.4 防排烟风道、事故通风风道及相关设备应采用抗震支吊架。《建筑机电设备抗震支吊架通用技术条件》CJ/T476-2015,于2015年3月4日发布,将于2015.9.1起正式颁布实施,其对建筑机电抗震支撑的技术规格要求给予了明确规定。《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 339-2015将于2015.10.1起正式颁布实施,规范对建筑机电设备抗震设计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再来看看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美国:美国的机电抗震支架设计历史就早多了,1947年,NFPA13首次规定建筑自动喷淋消防系统的抗震支架设计方式,也就是说美国最早是在消防领域开始了抗震领域的设计要求。随后在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又开始全面定义了建筑机电抗震支架系统,应用于水、暖、风、电等机电设备的抗震需求。早在2004年美国联邦紧急事务局FEMA和美国土建工程师协会ASCE联合发布了《风管和水管的抗震支架安装》(规范属于国家法律条文)。
20世纪末,美国人看到了将抗震规范统一起来的必要。1995年,UBC,NBC与SBC三本规范的编制机构成立了国际规范协会ICC(International Code Council),开始推动规范的统一。1997年,SEAOC推出了最新版的UBC。同年,SEAOC与ASCE、ICC等机构合作编制了最新版的NEHRP Provision。规范的联合指日可待。
2000年,以1997 NEHRP Provision为基础的2000 IBC规范正式发布实施,取代了UBC、SBC和NBC等规范,从而使美国的新建建筑规范达到了统一。
IBC每3年修订一次,目前最新版本是IBC(2006)。可以把IBC视为一个规范门户,由它通向各个专门规范。在抗震设计方面,IBC大多引用了ASCE 7的内容。而ASCE 7也是一个针对各种结构形式的总规范,只规定了设防目标、场地特性、设计地震作用、地震响应计算方法、结构体系与概念设计等普适的内容,至于具体的构件性能需求与构件详细设计的内容,ASCE 7则援引到其他专门的规范,如混凝土结构要求符合ACI 318的要求。因此统一后的抗震规范体系应该是“IBC-ASCE 7-ACI 318等专门结构规范”的链式体系。日本:
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起,日本就开始实施严格强调抗震的日本都市建筑法。在1950年更是颁布了《建筑基准法》,每经历一次大地震,日本政府都会马上调查损失情况并提出修改方案。
最新的《建筑基准法》中规定,新建建筑必须达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数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损的抗震强度。先进的地基与地震隔绝技术日本将抗震技术进行了分类:耐震、制震、免震1、耐震:抵抗地震力量,以强制刚;房屋晃动非常大,家具倾倒。2、制震:吸收地震力量,来刚吸刚;房屋晃动比较大,家具容易倾倒。3、免震:躲开地震力量,以柔制刚;房屋几乎不晃动,家具不倾倒。相比于发达国家的抗震水平,差距很大,我们抗震支架行业必须从眼前开始,从最基本的做起,把抗震支架现阶段水平做好做精,放眼未来,不断提高技术水准,以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目标,做好当下每一个工程。
怎么选择抗震支架合作工厂?
最好的商业合作总是在最佳的时间里选择了最合适的合作伙伴!那么怎么在国内上千家企业里面做出正确的选择呢?1.看工厂综合实力;2.看各项技术支持;3.看共同合作基础;4.看工厂规划前景;5.看具体市场操作思路;6.看企业个性和企业家魄力。正确的选择就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在诸多抗震支架制造工厂找出合适的目标,才能在今后的工程项目上做到安心、舒心、放心。具体来说,优秀的抗震支架制造工厂有几个特点:1.资金较为雄厚;2.技术力量及储备力量丰厚,具有不断研发的能力;3.各种资质齐备,做到工程质检无忧;4.包括深化设计在内的销售服务响应速度快;5.销售部门人员真诚而务实,效率高;6.能最大程度的保护代理商利益;7.产品质量过关,符合及高于国家标准。
我国是地震灾害较为频繁且严重的国家,每一次我们付出的代价都是巨大且惨痛的。不仅仅在于救灾时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也在于那些抹灭不去的黑色记忆。
(2019长宁地震图,图源新浪,侵删)
救不如防。与其在灾难发生后痛心生命的逝去,经济的损失,不如在可预防的时候好好作为。该怎么防?天灾难防,我们要防的是灾难带来的二次伤害,降低对人生安全、社会经济的损害。
地震时,建筑机电设备摇晃造成的脱落可能会导致群众受伤,且其会大大影响灾后救援恢复,甚至增加难度。不仅如此,灾后建筑必须经过大批量的修护和更新改造才能投入正常运行,于人民于社会都是沉甸甸的负担。
而想要防止或降低此类事件的发生,现阶段使用抗震支架是建筑抵御地震最合适的设备之一。抗震支吊架的运用,能够明显减缓和削弱地震产生的作用力,为群众逃生创造时间,为灾后恢复创造条件。
要防,就要未雨绸缪,必定要高度重视抗震支吊架在现代建筑中的安装和运用情况。
尽管危害暂时不可避免,但抗震支架的使用,的的确确为大众提供了安全屏障,也增强了我们心理上的安全感。
仍不得不说的是,我们依旧要清醒的认知,灾害无法预测!任何人都不能放松对地震等灾害的警惕敬畏!
往期回顾
●抗震支架是否可用其它支架替代?
●导致支吊架事故的原因分析●抗震支架使用安装要用到哪些配件?●成品支架、抗震支架的生锈问题